本文目录一览:
“韩为夷颂范为写”的出处是哪里
“韩为夷颂范为写”出自宋代方回的《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韩为夷颂范为写”全诗《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宋代 方回班固人表吾尝疑,第一武王二伯夷。我谓伯夷可第一,武未尽善宜二之。退之第一唐文人,希文第一宋辅臣。
韩为夷颂范为写,三绝谁为什袭珍。——出自方回《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真本以归文正远孙族长》论诗论画复论禅,三绝门风海内传。——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309》三绝笑郑虔,诗律乃游戏。——出自滕岑《上郑广文》三绝韦编及太玄,潜虚象数究先天。
“一范一韩人物”出自宋代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一范一韩人物”全诗《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宋代 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子房本为韩仇出”出自元代虞集的《挽文丞相》。“子房本为韩仇出”全诗《挽文丞相》元代 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作者简介(虞集)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史记》中记载的韩国到底是怎么来的?
韩国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宗,姓姬氏。以后他的后代待奉晋国,被封在韩原,称为韩武子。韩武子之后再传三代有了韩厥,他随封地的名称为韩为氏。韩厥在晋景公三年的时候,晋国司寇屠岸贾将要作乱,说是诛杀灵公的贼臣赵盾。赵盾早已经死了,就要杀他的儿子赵朔。韩厥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不听。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
在《史记》的记载中,曾经与古代中国对抗过几百年的游牧民族匈奴,其实祖上就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中原人。
战国时期的韩国在现在的河南一带,《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是被封于“韩原”这个地方的。致韩厥之时,列为晋国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之子宣子徙居州。
韩国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清末,清朝于甲午战争中战败,韩国脱离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后成立“大韩帝国”,1910年被日本吞并,二战后光复取得独立。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南北分裂,北方国家称朝鲜,南方国家称韩国。
韩这个姓氏的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
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姓或以国为姓。韩姓的得姓始祖是韩侯,他是唐叔虞的后代。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后来成为晋国。叔虞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称韩氏。韩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在晋国担任公卿职务。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与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国。